首页 > 文化&活动 > 文化成果 > 读书心得 > 正文

文化&活动

2020笹川杯品书知日本征文大奖赛银奖作品 —“借来”文化的重塑与新生

发布于:2021.09.26

 


    中国与日本虽不在同一块大陆,但却是一衣带水的近邻。中日两国在这两千年中,如同高大繁茂的榕树与如瀑布般覆盖在其上的根须,交织着,共同生长着;共生时分享,根须落地后又争夺。存于同一片土壤,互相影响着,没有人能将他们完好地彻底分开。

 

——引子

    纵观中日文化交流史,中国往往是“占上风”的一方,因此中国人向来普遍认为,日本学走了很多我们的文化,比如汉字语音、文学艺术、技术工艺。曾经我也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,在面对日本文化时,往往将所有的重点放在其与我们的相似之处,而忽略了他们的特别之处。

直到我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一个日本书法家对中日书法的理解。他认为,日本的书道虽然传承自中国的书法,但它的本质已经与中国的书法大相径庭了。中国的书法重视传统,讲究“打好基础,再筑高楼”;而日本的书道更多的是通过纸墨笔砚展现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,从一开始便鼓励创造性的个性展示,体现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内涵。

    我才突然意识到,那些被日本“借走”的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已经“貌合神离”。相同的石子投入两条不同的河流,随着时间的流逝,或急或缓,似清似浊的流水必然会打磨出两颗散发不同光泽的石子。日本向中国学习的文化,在勤劳的日本人民细心的培育下,生根发芽,开出了只属于日本的、绝无仅有的绚烂。甚至有些早已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的花朵,仍在这个小小的海岛上静静地开着,展现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强大生命力。

方圆之间

   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,它集篆刻、雕刻,以及书法艺术为一身,往往被视为身份或者权力的象征。印章文化都曾在中日韩三国得到长时间的流传,印章成为官场批文、货币流通的必备身份证明,文人雅士也几乎人手一枚精致的私章。而如今的中国除了单位的公章和书画章,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曾经精致,做工极为讲究的私章了,大多都被签名所代替。三国中唯有日本将印章作为日常必需品沿用至今,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
日本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两枚印章,用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场合。人们通常会找到制作印章的匠人专门定制,作为要伴随一生的物件,意义非凡。小小的圆形印章既是中日千年交流的见证,也是老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心血的凝聚,更是印章文化在日本被赋予的全新意义与经久不变的传承。

如胶似漆

   漆器,是两国在长达千年的文化交流中一个有力的见证者。两国的交流也如这胶与漆的黏合般,紧密相连,你来我往。漆工艺最初在中国诞生,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;唐宋时期中国创造了许多高超的制漆技法,如“素髹”。直至这时,中国依旧是日本的“老师傅”。

然而到了元朝,情况便出现了反转。此前日本的漆器水平大幅上升,出现其民族特色的专有漆艺,并在传承中国漆艺的基础上,开发出独特的“莳绘”漆艺。同时中国的漆艺发展逐渐单一化,中国漆工首次受命前往日本学习“倭漆”工艺。随后日本莳绘漆器成熟,“倭制”工艺反向影响中国漆器。日本漆艺整体水平超过中国,随着大航海时代的结束,日本漆器终于在欧洲一举成名,从此“japan”便成了漆器的代名词。这些年中日两国的漆匠们来往密切,共同致力于保护与传承这两国共有的珍贵文化。

截金独留

    截金工艺是我国古代工匠首创的贵金属装饰工艺,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,用来装饰佛像和绘画。在唐代时,截金技术已经基本成熟,并且随着佛教传入日本,对日本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经过后来的考古发现,宋代以后的佛像壁画中截金的痕迹渐渐消失,这门精妙绝伦的优美艺术在它的发源地上逐渐销声匿迹。与此同时,截金在日本一代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融合创新,逐渐发展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,并将截金技术流传至今,被人们称为“终极的金工艺”。

如今世界上只有日本对截金工艺保持了不间断的活态传承。这与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有关,上世纪70年代,截金工艺被认定为“重要无形文化”加以支持与保护,并且将三位杰出的截金师认定为“人间国宝”。此外还有每位截金师不断对截金的纹样、运用进行创新,为截金工艺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与明天。

共筑匠心

    在《京都手艺人》这本书中,我看到京都的匠人们怀着坚定的信念,呕心沥血地默默坚守,以自己之手承接源流,才让这些传统文化在此驻留。这样的“工匠精神”令人敬佩。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,民间也不乏这样的能工巧匠,他们同样一生只做一件事,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。

然而因为工业制造的发展、市场的萎缩以及后继无人的窘况,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都难免有衰退的趋势,甚至面临着灭绝的风险。我认为中日两国应该保持密切的友好交流,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或者修复保护上,相互借鉴,相互学习。这些文化艺术不仅是两国的瑰宝,更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。中日应该携起手来,让两国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成为无数永不磨灭的小石子,流光溢彩,群星璀璨。希望通过文化的桥梁,能促进中日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,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友好关系!

后注:

阅读图书:

京都手艺人. [日]樱花编辑事务所编著,刘昊星译

参考文献:

[1] 汤大友,刘馨.中日两国古代漆器文化交流的探讨[A].中国涂料工业协会,北京

[2] 李文茜.截金装饰技法及其应用价值研究[D].湖北工业大学.2020